【光明論壇】植根優秀傳統文化,弘揚中華美育精神
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。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,做好美育工作,要堅持立德樹人,扎根時代生活,遵循美育特點,弘揚中華美育精神,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中華美育精神的沃土,在鍛造人們的心靈情感品行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。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,充分挖掘和運用蘊含其中的民族審美特質,對于堅持文化自信自強,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具有重要推動作用。
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之美,領悟中華美育精神的精髓。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,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發展的結晶,在中國傳統文化系統中起著主導作用,引導并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學藝術、教育科學、宗教風俗等的發展。如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使人們認識到自然宇宙與人是一個有機整體,人應“上下與天地同流”,天、地、人三才相生共存。領略自然宇宙的生物氣象,感悟天地的仁愛和博大,使人的生命趨于至善,使人的精神得到提升,這種人文與自然相和諧的境界,一直是傳統文化所追求的目標。如“安貧樂道”的人生幸福觀使人們感悟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富貴,而是探求天下之道。在《論語》中孔子教導他的弟子“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”,古人的“樂道”是一種認知和精神層面的幸福感受,一旦擁有這種感受,哪怕物質生活再貧困,也能體驗到人生的快樂。傳統思想文化資源的積極之處,就在于把個人的修養與國家社會的發展統一起來,塑造更加健康的價值觀念及精神面貌,如“禮樂教化”的美育原則、“內圣外王”的做人準則、“知行合一”的實踐路徑等等,這些傳統思想幾千年來深深地積淀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意識中,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深入挖掘傳統器物文化之美,傳承中華美育精神的藝術形式和技藝。中國古代詩文、繪畫、書法、建筑、雕塑、音樂和戲曲等本身就是傳統藝術形式,同時又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。從傳統民間工藝,到飲食文化,再到名勝古跡等,都體現著中華民族向真向善向美的追求,是美育的重要教育資源。中國原始彩陶有許多世界級的珍品,如西安半坡的人面魚紋彩陶盆、廟底溝的花瓣紋彩陶盆,圍繞著彩陶進行“步步移,面面看”的欣賞,能在彩陶有限的圓面中體會到一種無盡的意味,而這種“游目”正是后來中國繪畫和中國園林的一個基本審美原則。中國遠古青銅器也有許多世界級的珍品,如商代的后母戊大方鼎、西周早期的伯矩鬲等,體現出中國藝術厚重質實的一面。中國古代建筑,從有據可依的西安半坡原型住房和大型房屋開始,就一直與自己的文化觀念和與之相適應的審美趣味緊密相連,如“天圓地方”體現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念,后來又隨著文化的發展逐漸豐富。陵墓雕塑的優秀作品如霍去病墓的馬踏匈奴、乾陵的飛馬等,宗教雕塑的優秀作品如敦煌彩塑中的菩薩,都是世界一流的藝術珍品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《詩經》、《楚辭》、先秦散文與漢賦、唐詩宋詞、元雜劇與明清小說,都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,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中和之美,委婉曲折,含蓄深沉,正是中華民族平和、寬容、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征在文學中的積淀。傳統器物文化資源使人們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,提高審美能力,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豪感。
深入挖掘傳統民俗鄉規文化之美,闡揚光大中華美育精神的實踐價值。傳統民俗文化是民間民眾所創造、共享并代代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,如傳統節慶文化、祭祀文化、服飾文化、飲食文化等等。我國古代詩歌總集《詩經》中的《風》,以古代各民族流傳的民歌形式,反映出古代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,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資源。中華傳統民俗文化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,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,不僅豐富人們的生活,更能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傳統鄉規民約自發于民間,具有鄉土性和區域性,緊緊圍繞著鄉土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事物、人情往來、婚喪嫁娶、節日喜慶等方面,約定俗成,共同遵守。傳統鄉規民約雖然各具特色,但普遍包含孝敬父母、尊敬長上、和睦鄉里、各安其生、調節矛盾、整肅秩序的內容和功能,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觀念,是中華美育精神的實踐體現。對其深入挖掘,對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、培育祖國青年一代,具有深遠的意義。
原標題:【光明論壇】植根優秀傳統文化,弘揚中華美育精神
編輯:張靚靚